English

21世纪物理学往何处去

2000-11-2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编者按:下文选摘自《对称与不对称》,该书系清华大学出版社、暨南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院士科普书系之一,出自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,题目为编者所加,略有删节。

关于21世纪的科学发展,我想对物理科学的前景谈点我个人的看法。我认为,物理科学的发展前景是很好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目前的情况正像20世纪初出现的情况一样,也提出了两个科学疑难,就是本书前面谈到的对称性破坏和夸克禁闭。我们现在认为,这两个疑难可能都来自于真空。什么是真空?真空是没有物质的态,可它仍有作用,有作用就有能量的涨落。这能量的涨落是可以破坏对称的。为什么夸克走不出来呢?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,这和超导类似。超导是抗磁场的,假如有一块材料没有变成超导前有磁场通过,一变成超导,磁场就被排出来了。假如有一个圆圈,里面有磁场,没变成超导前磁场可以任意进出,一旦变成超导,磁场就出不来了。我们认为,在真空的涨落中,很可能有磁单极子和反磁单极子,它们抗量子色动力学的场。真空是物理的相对论性的凝聚态,它虽然是没有物质的态,但却是有作用的,也是可以激发的。

相对论性的重离子碰撞,用每核子100GeV的高能量金核和金核相碰撞,金核相互穿过去,在两核中间产生了新的真空,这里面夸克就可以自由行动。如前所述,为了开展这方面的研究,Brookhaven建造的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(RHIC),已于1999年建成。如果实验证实真空是可以被激发的,那么粒子的微观世界和宏观的真空就结合起来了。这将是一个重要的新发展。

在宇宙中,有一种叫做类星体(quasar)的东西,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,它不是普通的星,它的能量来源我们不知道,每个类星体的能量可以是太阳的1015倍,这是很大很大的。估计在宇宙里约有100万个类星体,其中有1000个我们在仔细研究。这个能量绝对不是核能量,太阳的能量来自核能量,类星体的能量比太阳的能量大得多。类星体是在1961年首先发现的,那年发现了两个。其中一个是3C273,3C是英国剑桥目录的第三本,273是其中第273星。这个类星体在1982年2月,一天之内能量增加了一倍,这是非常稀奇的,不仅能量大,而且可以在一天之内增加一倍。这说明,在宇宙中还有很大能量的来源是我们不知道的。

另一个在宇宙中的大问题是暗物质。从引力我们知道有暗物质存在,可是用光看不见,用红外、紫外、X光也都看不见。宇宙里90%以上是暗物质。这些暗物质是什么我们不知道。所以,在宇宙中有90%以上的物质我们不知道,有极大的能量来源我们不知道。真空有可能被激发。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想制造一个状态,它和当初宇宙开始大爆炸的情况相似,大爆炸开始就是一个激发的真空,制造出这个状态也许可以使我们能够测量出它的特性。

在大约100年前,汤姆逊发现了电子,从那以后影响了我们这世纪的物理思想,即大的是由小的组成的,小的是由更小的组成的,找到了最基本的粒子就知道最大的构造。这个思想不仅影响到物理,还影响到本世纪生物学的发展,要知道生命,就应研究它的基因,知道基因就可能会知道生命。现在我们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。小的粒子,是在很广泛的真空里,而真空很复杂,是个凝聚态,是有构造的。也就是微观的粒子和宏观的真空是分不开的,这两个必须同时处理。知道了基本粒子就知道真空的观念是不对的。从这个简单化的观点出发就不会有暗物质,也不会有类星体这类东西。我觉得,基因组(genome)也是这样,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,生命是宏观的。

20世纪的文明是追踪微观的(reductionism)。我认为,在21世纪,微观和宏观应结合成一体。例如造计算机,是不是越小的集成电路就越好呢?我们可以把集成电路越造越小,小到氢原子,可是我们对氢原子完全懂,这里不可能再有什么更多的信息。可能21世纪的计算机要的是较大的,是个凝聚态的单位,这里的信息才更多。20世纪是越微小越好,我们觉得小的是操纵一切的,而我猜测,21世纪将要把微观和宏观整体地联系起来(holism),这不仅是影响物理,也许会影响到生物学的发展。微观和宏观必须要结合起来,这个结合对应用科技也可能会有极大的影响。目前,微观和宏观的冲突已经非常尖锐,靠一个不能解决另一个,把它们联系起来一定会有一些突破。这个突破将会影响到科学的未来。

总之,据我看,21世纪物理学还将有重大的发展:激发真空,制造像宇宙开始的状态,了解暗物质,了解类星体的能源,了解CP不对称的根源,微观和宏观物理的结合……20世纪的科学文化发明在19世纪末是很难想像的!没有20世纪初基础科学的发展,本世纪的科技应用和开发就没法产生出来。我相信,21世纪物理学的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也同样会对21世纪的科技应用和开发产生重大的影响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